重庆三峡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欢迎您!

科研方向

土木工程​​(重庆市重点培育学科)

  • 时间:2019-06-10
  • 作者:
  • 点击:
  • 来源:

 

学科负责人:程龙飞;1977年11月出生,重庆万州人,现为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重庆市安全科学与工程学会、重庆市力学学会理事,重庆市建筑行业专家库施工安全与应急专家。重庆市科委“三峡水库岸坡与工程结构灾变防控”工程技术中心、重庆高校“环江结构防灾减灾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群体、我校重庆市建筑工人培训考核机构负责人。重庆市2011“三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主任、2016年度重庆市高校“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创新团队分项负责人。针对三峡水库环江影响社会发展的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程问题科研工作,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948科研计划、重庆市科委等方面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项,承担其他纵向项目15项,在研的工程技术类项目3项;研究成果获水利部大禹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在《Geoscience Frontiers》、《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1篇,申请国家专利25项(含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2部、参与制定团体标准1项、企业标准1项。

联系方式:02358102142

学科秘书:陈相        联系方式:15736195633

学科方向一:岩土工程

方向带头人:吴恒滨;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山地灾害地表过程及迁移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中国博士后基金、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博后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8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和企事业合作项目等10余项。在Geomech. Eng、J. GeoEng和岩土力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专著和教材2部,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项。应邀在Environ. Earth Sci、J. Mt. Sci和岩土力学等国内外10余个杂志担任审稿专家。

学术骨干:程龙飞、樊哲超、周廷强、李莉、王筱简、何磊、李霞

本方向的主要工作、特色、成果及社会贡献度:

1.主要工作

本方向主要从事三峡库区边(滑)坡稳定性分析、地基与基础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2.方向特色及成果

经过团队成员多年的努力,逐步实现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了三个具有一定研究特色的学科方向:

(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发了一系列滑坡监测预警仪器,提出了滑坡监测预警的新方法,建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通过计算力学、工程地质、结构工程等多学科融合,理论研究、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工程验证等多技术手段结合,在滑坡稳定性分析、动力演化过程、冲击力学与风险评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主要涉及隧道设计理论、爆破理论、围岩稳定性、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建立了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估模型,提出了支护结构设计的新方法。广泛开展了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隧道施工监测预警、爆破方式、支护结构优化设计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实践工作。

(3)山地基础工程技术:主要围绕库区独特的山地地层情况,开展库区水位消落对岩土层的失稳机理研究,市政交通工程中的高边坡稳定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等,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

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重庆市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1项、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横向经费达200余万元,在岩土力学等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3.社会贡献度

积极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紧密围绕万州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为万州区国土局、建委、交委等地方行政单位的决策咨询提供服务,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学科方向二:结构工程

方向带头人:毛海涛;男,博士(后),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灾变科学分析与决策技术方向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是渗流水力学、水岩耦合机理、灾害风险评估等。从事本科教学6年,主要承担《结构力学》、《水力学与桥涵水文》等课程教学。主持国家自科基金1项、重庆市科委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项目2项,其他项目8项,在研工程技术类项目2项;在《农业工程学报》、《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2篇,SCI/EI论文10篇;出版专著2部;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学术骨干:强跃、刘芳平、闫磊、熊礼全、姜开渝、王景全、王浩

本方向的主要工作、特色、成果及社会贡献度:

1.主要工作

本方向主要针对三峡库区存在的结构工程,从事房建、道路与桥梁、水利和岩土工程相关结构选型、混合结构力学性能分析以及结构在风荷载、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分析等;在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技术,钢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工程结构服役性态与耐久性组合结构设计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2.特色

经过团队成员的不断优化组合,本方向逐步形成了以下三个稳定、具有一定研究特色的方向:

(1)建筑结构

山地建筑的抗震设计。针对山地建筑结构两种常见形式——吊脚式和错层式,找出其结构的破坏规律,不断完善山区建筑的抗震设计。轻量型仿生。通过研究生物微观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力学性能测试,探究生物微观结构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生仿制技术的研究。   

(2)桥梁结构

基于地区特色,从事三峡库区道桥工程设计研究工作;开展智慧桥梁数据系统的研制与创新,建立智慧桥梁监测预警系统

(3)水工结构

对于已建成的坝体,通过实时监测大坝的应力、应变及其它物理量的变化,发现坝体中的薄弱部位,及时的进行加固设计,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3.成果和社会贡献度

本方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学科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博士4人,在职博士生1人。近5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4部,获得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

近年来,本学科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人、财、物资源,实现资源实质性共享,为三峡库区各类结构工程建言献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创造社会价值5000余万元,为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学科方向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方向带头人:郭远臣,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重庆市安全工程专业优秀教师,万州区科技人才专项资金资助者。从事本科教学7年,主要承担《工程力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与建筑工程材料、废弃物资源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上项目1项、其他项目9项,在研工程技术类项目2项;在《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45篇,SCI/EI论文19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成果《一种再生微粉渗透结晶型浓缩剂在隧道衬砌裂缝治理中的应用》获得转化推广。

学术骨干:吴疆、何泽平、何建、王雪、孙岩、郭正超、冯春

本方向的主要工作、特色、成果及社会贡献度:

1.主要工作

重点围绕三峡库区土木工程建设和运营阶段出现的灾害问题,以工程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研究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结构鉴定与加固技术、工程咨询与安全评价等课题,提高土木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

2.特色

立足万州区,以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绿色治理为特色,目前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人才队伍:

(1)工程灾变智能监测物联网系统

基于工程灾变传感设备、传输手段及数据收集存储协同工作,搭建工程灾变智能监测的物联网系统,已成功应用于重庆市万州区、云阳县、巫山县等近百个地质灾害的监测项目中。

(2)基于现代力学的灾变科学分析及决策体系

通过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的交互耦合,成功实现了工程灾害当前状态的反演及未来演化过程的预测

(3)裂缝及库岸环境绿色修复技术

基于三峡库区独特地质、环境条件,开展库区结构裂缝自修复和库岸环境绿色恢复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通过材料研制、投产使用、加固应用、效果分析等全周期的实践,完善裂缝及库岸环境绿色修复技术,成功解决建(构)筑物裂缝及库岸环境的绿色修复问题。

3.成果和社会贡献度

本学科方向现有教授2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中科院助理研究员1人,副教授1人,博士研究生5人,在职博士生1人。近5年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授权相关专利技术24项,软件著作权5个,出版专著5部,获得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

本学科方向关于三峡水库消落区两栖适生植物研究等方面的特色科研成果,曾引起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被《光明日报内参》、《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相继报道,并得到原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批示。安全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人、财、物资源,实现资源实质性共享,为三峡库区各类安全工程建言献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上一条:土木水利(重庆市“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

关闭

联系电话:

023-58102281

版权信息: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星路666号

版权所有·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Copyright © tmgc@sanxi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