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注释:本案例讲述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来自于重庆市綦江区某一工程实例但为了不影响版权、纠纷,纯粹进行教学,进行了掩饰处理。本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施工监测的目的与内容、施工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施工控制的计算方法、施工控制计算模型、施工控制中的误差分析与调整)、施工监测与试验、施工控制的组织管理系统。作者:刘芳平,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桥梁结构监测与检测、加固与评定、结构性能退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摘要:施工监控是为了确保主桥在施工过程中,结构受力和变形始终处于安全可控范围内,且成桥后主梁线形符合设计要求,结构恒载内力状态接近设计期望。如何使学生通过施工监控报告真实了解施工监控的具体内容是本案例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案例以高速公路某连续刚构大桥施工监控为例,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对施工监控主要内容与目的有深入的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其他类似案例的练习,进而熟悉掌施工监控过程,为学生今后解决同类型工程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连续刚构桥桥;施工监控;计算模型;线形;应力;
引言:本案例来自于建设重庆三环高速公路江津至綦江段时遇见的实际工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桥梁的跨径在不断增大,大跨径的桥梁越来越多,在施工过程中影响桥梁结构的因素也在不断的变化。例如,随着交通流量的增长桥梁承载能力在不断的提高;随着桥梁结构的增大,大体积混凝土的徐变收缩、预应力损失等的影响也在变化。各种因素均可能造成桥面的下挠、箱梁混凝土局部开裂等损伤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开展预防性控制具有安全预警、施工指导及优化施工组织方案等作用,开展桥梁施工监控十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背景介绍:案例大桥位于江綦高速公路,跨越綦江河,与江綦高速公路綦江互通的主线桥相接。桥梁全长513m。桥梁设计车速80km/h,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主桥为(82+150+82)米的连续刚构,是三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分左右两幅,桥宽各为11.75m。主桥下部采用双薄壁式桥墩,桩基础,0#桥台(江津岸)采用重力式桥台,扩大基础,3#墩(綦江岸)为交界墩,其后为綦江互通主线桥。
内容:
一、施工监控的目的与内容
(一)施工监控目的
1.施工监测目的:为确保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结构受力和变形始终处于安全可控范围内,且成桥后主梁线形符合设计要求,结构恒载内力状态接近设计期望,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控。
2.施工控制目的:对于分节段悬臂浇筑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来说,施工控制的目的就是根据施工监测所得的计算参数真实值进行施工阶段计算,确定出每个悬臂节段的立模标高,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监测的成果对误差进行分析和对立模标高进行调整,以此来保证合龙段两悬臂标高相对偏差不大于规定值,并且合龙后桥面线形和结构内力符合设计要求。
(二)施工监控内容
1.施工监测内容:
(1)主梁结构部分设计参数的测定:混凝土弹模;混凝土容重;混凝土收缩徐变系数;材料热膨胀系数;施工临时荷载。
(2)主梁结构变形监测:墩及零号块施工完毕,悬浇施工前应测量零号块的竣工位置;在每一节段施工完成后(挂篮行走就位前)与下一阶段底模标高定位前的桥面标高观测;混凝土浇筑前、后,预应力张拉前、后,挂篮行走前后的挠度观测。
(3)主桥应力监测:主要测试大桥的桥墩和箱梁截面的应力。
(4)施工挂篮静力荷载试验:检验挂篮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施工控制内容:
(1)变形控制:变形控制是严格控制每一节段箱梁的竖向挠度及其横向偏移,若有偏差并且偏差较大是,就必须立即进行误差分析并确定调整方向,为下一节段的施工更为精确做好准备工作。
(2)内力控制:内力控制侧是控制主梁关键截面应力,使其不至因应力过大而偏于不安全,甚至在施工过程中造成毁坏。
(三)施工监控步骤
在实际的施工监控过程中,监测与控制两方面是相辅相成、无法分割的。首先,施工控制中的理论计算必须以监测得到的实际参数为依据,其误差分析更需要根据监测提供的现场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其次,施工控制的效果必须由施工监测来体现。整个施工监控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施工控制框图
二、施工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一)施工控制计算的一般原则
1.施工方案:由于连续刚构桥的恒载内力与施工方法和架设程序密切相关,施工控制计算前应首先对施工方法和架设程序作一番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主梁架设期间的施工荷载给出一个较为精确的数值。
2.计算图式:连续刚构桥在架设过程中结构体系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在各个施工阶段应根据符合实际状况的结构体系和荷载状况选择正确的计算图式进行分析、计算,计算图式见图2。
图2施工控制计算图式
3.结构分析程度:对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控制计算而言,采用平面结构分析方法已经可以满足实际架设控制的需要。
4.非线性影响:非线性对中小跨连续刚构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则必须考虑非线性的影响,否则计算结果将发生较大偏差。
5.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基于同样的理由,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应计入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6.温度:温度对结构的影响是复杂的,通常的做法是在观测中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小其影响,而在计算中将其影响省略。
(二)施工控制的计算方法
1.前进分析法:
(1)确定结构初始状态。主要包括:中跨、边跨的大小、桥面线形、桥墩的高度、横截面信息、材料信息、约束信息、预应力索信息、混凝土徐变信息、施工临时荷载信息、二期恒载信息等;
(2)桥墩和零号块浇筑完成。计算已浇部分在自重和外加荷载作用的变形和内力;
(3)在每一个桥墩上对称地依次悬臂浇筑各个块件,直到悬臂浇筑完成,挂篮拆除。计算每一次悬臂浇筑时结构的变形和内力。每一阶段计算均依照上一阶段结束时结构变形后的几何形状为基础;
(4)进行边跨合龙、中跨合龙,计算这几个主要阶段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5)桥面铺装。计算二期恒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与变形。
2.倒退分析法:
(1)倒退分析时的初始状态必须由前进分析来确定,但初始状态中的各杆件的轴线位置可取设计轴线位置。
(2)拆除单元的等效荷载,用被拆单元接缝处的内力反向作用在剩余主体结构接缝处加以模拟,这些值可由前进分析计算来得到。
(3)拆除杆件后的结构状态为拆除杆件前的结构状态与被拆除杆件等效荷载作用状态的叠加。换言之,本阶段结束时,结构的受力状态用本阶段荷载作用下结构受力与前一阶段结构受力状态相叠加而得,即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线性叠加原理成立。
(4)被拆构件满足零应力条件,剩余主体结构新出现接缝面应力等于此阶段对该接缝面施加的预加应力,这是正确进行桥梁结构倒退分析的必要条件。
图3 前进分析程序系统流程图 图4 倒退分析程序系统流程图
(三)本案例施工控制计算模型
本案例施工控制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对箱梁的标高及控制截面应力等状态进行控制,以实测的设计参数进行前进分析计算与倒退分析计算,得到各施工阶段的预拱度值,从而确定各梁段的立模标高,确保成桥线形与设计线形吻合。
在对大桥各施工节段实施控制时,首先根据设计图纸建立平面杆系计算模型对设计进行复核计算。在有限元分析时,将其简化为平面结构,各节段离散为梁单元。在施工中,以前进分析和实时跟踪分析为主,倒退分析为参考。前进分析时,随着施工节段的推进,充分考虑了结构形式、边界约束、荷载形式的变化,前期结构发生徐变和几何位置的改变,其计算结果包括各个施工阶段的内力和位移值(分为不计收缩、徐变影响和计入收缩、徐变影响两部分);后退分析计算结果为各个梁段的预留预拱度,再由预留预拱度便可计算出立模标高值。
大桥计算分析软件采用Midas civil(公路桥梁设计辅助系统),大桥计算模型共划分为140个单元,157个节点,其分析计算模型图如图3.4所示。
图 5 midas分析计算模型图
表1 土槽湾大桥施工阶段表
施工阶段
|
施工过程描述
|
本阶段时间
|
CS1
|
桥墩、承台施工
|
110
|
CS2
|
0号块施工、张拉预应力
|
35
|
CS3
|
上挂篮
|
7
|
CS4~CS20
|
循环施工1#标准块件至16#标准块件
|
160
|
CS21
|
合龙段压重
|
1
|
CS22
|
边跨临时合龙
|
15
|
CS23
|
边跨合龙。
|
10
|
CS24
|
中跨临时合龙
|
15
|
CS25
|
中跨合龙,并张拉预应力
|
5
|
CS26
|
二期恒载工程
|
10
|
CS27
|
成桥运营10年(完成收缩、徐变)
|
3650
|
(四)误差分析与调整
施工控制的目的是尽可能消除理论计算与施工实际情况间的差异,按误差理论,任何误差都可归结为两类,即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1.参数识别与调整法
设计参数误差,就是我们在进行桥梁结构分析时所采用的理想设计参数值与结构实际状态所具有的相应设计参数值的偏差。由于这种设计参数误差的存在,必然使我们通过结构分析而得到的桥梁结构的理想状态与施工后的结构实际状态之间存在误差。在桥梁施工控制中,对于设计参数误差的调整就是通过量测施工过程中实际结构的行为,分析结构的实际状态和理想状态的偏差,用误差分析理论来确定或识别引起这种偏差的主要设计参数误差,来达到控制桥梁结构的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偏差,使结构的成桥状态与设计相一致。
桥梁结构的设计参数主要是指能引起结构变形和内力变化的要素,结构设计参数的变化能导致结构内力的变化和形状的改变。因此,我们在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的施工控制中,必须对结构设计参数进行识别和修正。对于悬臂施工的连续刚构桥,最直接的结构形状参数为悬臂及成桥状态结构的变形(挠度)。总的说来,这些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截面尺寸;②温度效应;③混凝土弹性模量;④时间;⑤预应力。在实际施工控制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合理形式确定输入矢量。
2.最小二乘法
最小二乘法时著名的数学家高斯发明的。在桥梁的施工控制中,主要用于设计参数的识别和修正。由于控制变量的数量大于可用于调整的条件数量,最小二乘法能在残余误差平方和最小的前提下给出多个调整方案。该大桥施工监控过程中采用参数识别调整法与最小二乘法结合的思想进行误差的调整,调整效果良好。
三、施工监测与试验
(一)施工挂篮静力荷载试验
0#段预应力张拉后及时进行挂篮拼装,以保证0#与1#段混凝土的接缝质量。1#~17#梁段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0#段长度11m,满足挂篮拼装要求,从1#段开始进行标准段施工。挂篮后锚与顶部预埋精轧螺纹钢筋用套筒连接,顶锚梁锚固在0#段预留孔上,挂篮利用塔吊拼装,每个主墩加工两套挂篮(4个),以便每墩能同步对称进行施工。单个施工挂篮(含模板)重约75t,挂篮刚度大,非弹性变形小,便于高程、中线控制,后限位器采用预留孔限位。由于挂篮较轻,后节段施工对前节段已完成的预应力体系、预应力松驰、徐变等影响较小,对大桥的主体结构有利。
图6 挂篮拼装图
1.挂篮结构
本工程挂篮拟选用移动菱形挂篮结构,挂篮主要由承重结构、吊挂系统、锚固系统、行走移动系统、模板系统组成。
2.挂篮试压
为检验挂篮的性能和安全,拼装前对主桁进行试压。挂篮试压采用静载试验台座法。在桥台的顶部预埋φ32mm预应力精轧螺纹钢筋,锚住主桁梁后锚点,前端按最大荷载计算值施力,试验中荷载等级应按以下几级分别计算:①模板安装完毕为初始状态;②加载到钢筋绑扎完毕;③加载到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毕;④加载到腹板混凝土浇筑完毕;⑤加载到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毕;⑥在120%荷载状态下。如此反复加载减载3次,并记录千斤顶逐级加压变化情况,测出挂篮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参数,用作控制悬浇高程依据。所有吊杆安装前应进行张拉检验。
3.测试目的
通过对施工挂篮进行静力荷载试验:①检验挂篮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尤其是主要受力构件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②检验挂篮的整体性是否满足实际受力要求(如翼缘板、腹板、底板是否会产生相对移动);③消除挂篮的非弹性变形;④获取弹性变形系数,取得挂篮弹性变形与荷载的线形关系,为挂篮施工和线形控制提供可靠依据;⑤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并总结,为以后挂篮设计与施工提出优化方案。
(二)应力观测
1.测点布置
主梁及桥墩控制截面正应力测点布置如图7-9示。主梁选择中跨箱梁根部(1#块)、L/4(10#块)、L/2(17#块前端)及边跨L/2(10#块)、边跨合拢段布置应力测点,主墩选择墩顶位置,墩和梁共选取13个截面;其中主梁每个断面顺桥向埋设6个智能型温度振弦式混凝土应变计,如图中空心菱形标识所示;但对靠近墩柱的4个主梁根部截面,每个断面增加2个测点,如下图中实心菱形标识所示;双薄壁主墩四个角点埋设四个智能型温度振弦式混凝土应变计。两幅桥共布置约164个测点测量主梁与桥墩应变。(见图7~图9)。
图7 土槽湾大桥应力测试断面布置示意图
图8 主梁1-11控制截面测点布置图 图9 桥墩12—13控制截面测点布置图
2.应力计的埋设以及现场保护
(1)应力计按预定的测试方式固定在主筋上,测试导线引至混凝土表面。
(2)应力计埋设后施工方要协助我方做好现场保护工作:测点处及导线附近不能过度振捣;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防止损坏应力计和导线;测试导线应确保出混凝土表面;现场如发现有应力计和导线损坏应尽快采取补救措施。
3.观测结果
左幅2#墩16#块预应力张拉后,传感器位置应力变化值见表6.182。
表2右幅2#墩16#块预应力张拉后应力分析(单位:MPa)
2#墩测点位置
|
实测应力增量
|
理论应力增量
|
2#边跨1#块根部底板左侧
|
-1.029
|
-1.480
|
2#边跨1#块根部底板中间
|
-2.024
|
-1.480
|
2#边跨1#块根部底板右侧
|
-1.740
|
-1.480
|
2#边跨1#块根部顶板左侧
|
-5.787
|
-6.520
|
2#边跨1#块根部顶板中间
|
-6.213
|
-6.520
|
2#边跨1#块根部顶板右侧
|
-5.896
|
-6.520
|
2#边跨1#块根部梁高中部左侧
|
-4.289
|
-4.000
|
2#边跨1#块根部梁高中部右侧
|
-4.840
|
-4.000
|
墩顶下0.5米截面边跨左侧
|
-2.228
|
-2.730
|
墩顶下0.5米截面边跨右侧
|
-2.163
|
-2.730
|
墩顶下0.5米截面中跨左侧
|
-1.105
|
-2.730
|
墩顶下0.5米截面中跨右侧
|
-1.333
|
-2.730
|
2#中跨1#块根部底板左侧
|
-1.633
|
-1.480
|
2#中跨1#块根部底板中间
|
-1.491
|
-1.480
|
2#中跨1#块根部底板右侧
|
-1.775
|
-1.480
|
2#中跨1#块根部顶板左侧
|
-7.526
|
-6.520
|
2#中跨1#块根部顶板中间
|
-5.609
|
-6.520
|
2#中跨1#块根部顶板右侧
|
-7.242
|
-6.520
|
2#中跨1#块根部梁高中部左侧
|
-4.201
|
-4.000
|
2#中跨1#块根部梁高中部右侧
|
-5.976
|
-4.000
|
16#块实测应力增量为15#块预应力张拉后应力值减去2#块浇筑混凝土后应力值。通过测得的应力增量值可以看出,本阶段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相差不大,其中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和主梁上部临时荷载等原因,造成所测应力与理论应力存在差距,故总体上应力还是还处于安全状态。
右幅2#墩16#块预应力张拉后,传感器位置应力变化值见表6.178。
表3 右幅2#墩16#块预应力张拉后应力分析(单位:MPa)
2#墩测点位置
|
实测应力增量
|
理论应力增量
|
2#边跨1#块根部底板左侧
|
-1.029
|
-1.480
|
2#边跨1#块根部底板中间
|
-2.024
|
-1.480
|
2#边跨1#块根部底板右侧
|
-1.740
|
-1.480
|
2#边跨1#块根部顶板左侧
|
-5.787
|
-6.520
|
2#边跨1#块根部顶板中间
|
-6.213
|
-6.520
|
2#边跨1#块根部顶板右侧
|
-5.896
|
-6.520
|
2#边跨1#块根部梁高中部左侧
|
-4.289
|
-4.000
|
2#边跨1#块根部梁高中部右侧
|
-4.840
|
-4.000
|
墩顶下0.5米截面边跨左侧
|
-2.228
|
-2.730
|
墩顶下0.5米截面边跨右侧
|
-2.163
|
-2.730
|
墩顶下0.5米截面中跨左侧
|
-1.105
|
-2.730
|
墩顶下0.5米截面中跨右侧
|
-1.333
|
-2.730
|
2#中跨1#块根部底板左侧
|
-1.633
|
-1.480
|
2#中跨1#块根部底板中间
|
-1.491
|
-1.480
|
2#中跨1#块根部底板右侧
|
-1.775
|
-1.480
|
2#中跨1#块根部顶板左侧
|
-7.526
|
-6.520
|
2#中跨1#块根部顶板中间
|
-5.609
|
-6.520
|
2#中跨1#块根部顶板右侧
|
-7.242
|
-6.520
|
2#中跨1#块根部梁高中部左侧
|
-4.201
|
-4.000
|
2#中跨1#块根部梁高中部右侧
|
-5.976
|
-4.000
|
16#块实测应力增量为15#块预应力张拉后应力值减去2#块浇筑混凝土后应力值。通过测得的应力增量值可以看出,本阶段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相差不大,其中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和主梁上部临时荷载等原因,造成所测应力与理论应力存在差距,故总体上应力还是还处于安全状态。
(三)挠度观测
主梁标高观测主要包括:①挂篮移动就位后;②浇筑箱梁砼前;③浇筑箱梁砼后;④张拉预应力束前;⑤张拉预应力束后。
1.观测点布置
每个节段混凝土浇筑前,在块件两悬臂端顶板各埋设3根光圆钢筋(φ16)作为施工控制标高测量标记,具体位置为:箱梁中轴线处一根,两侧距悬臂端边缘75cm处各一根;所有钢筋露出箱梁混凝土顶面2cm,与主筋点焊牢固,下端与顶板底模板抵紧。截面的标高控制点布置如下图所示(单位:cm)。
图10 悬浇节段的高程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2.节段标高控制
(1)0#块立模标高:
0#块是所有箱梁梁段的基准块,其立模标高值将影响到后续梁段的高程。0#块立模标高为:
式中:
―0#块立模标高;
―0#块设计标高;
―0#块预拱度值。
0#块预拱度值包括桥墩、主梁、二期恒载自身产生的弹性以及长期收缩徐变产生的变形,此外,还应包括托架弹性变形值。弹性变形值由托架预压后测定,托架的非弹性变形通过托架预压后消除。
(2)主梁立模标高:
式中:
----
节段立模标高;
----
节段设计标高;
----由各梁段自重在
节段产生的挠度总和;
----由张拉各节段预应力筋在
节段产生的挠度总和;
----混凝土收缩徐变在
节段产生的挠度;
----其他临时施工荷载在
节段产生的挠度;
----使用荷载在
节段产生的挠度(即预拱度值);
----温度变化在
节段产生的挠度偏差;
----挂篮变形值。
挂篮变形值
根据挂篮加载试验,综合各项测试结果,最后绘制出挂篮荷载-挠度曲线,进行内插而得。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做挂篮变形时,必须分级加载。根据国内同类桥梁的施工控制看,挂篮变形值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大桥的线型和合龙精度。
、
、
、
、
、
六项在前进迭代分析中加以考虑,预抛高值
即为这五项挠度的总和。公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可改为:
节段
浇筑完成后的预计标高为:
式中:
——
节段预计标高;
——块件浇筑完成后,
节段的弹性挠度值。
3.理论分析
采用有限软件Midas civil(桥梁结构静动力辅助设计系统)对大桥各施工阶段的预拱度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理论分析预拱度列于表4.1、表4.2。结合监控组的监控经验,采用Midas civil的结果进行监控。现有的连续刚构桥梁建设实践表明,采用现有软件计算出的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拱度普遍偏小,为改善连续刚构的挠度下挠过大问题,结合工程经验,根据业主主持召开的有关施工监控的相关会议的精神,在采用Midas civil的计算结果和设计者已预留一定预拱度的基础上,在边跨附加最大5cm的经验抬高,中跨附加最大15cm的经验抬高;中跨由跨中向主墩顶方向依2次抛物线变化到0,边跨由跨12'号截面向主墩或交界墩方向依2次抛物线变化到0;并入表4.1、表4.2的后期徐变等附加预拱度项。各节段的理论预拱度系由Midas civil软件计算。
表4 左幅预拱度分析汇总表
桩号
|
块段
|
挂篮变形值
|
理论预拱度值
|
施工偏差调整值
|
总预拱度
|
K46+924.367
|
1#墩边跨17#块
|
0.010
|
-0.012
|
0.022
|
0.020
|
K 46+928.867
|
1#墩边跨16#块
|
0.010
|
0.006
|
0.013
|
0.029
|
K 46+933.367
|
1#墩边跨15#块
|
0.010
|
0.024
|
0.001
|
0.035
|
K 46+937.867
|
1#墩边跨14#块
|
0.010
|
0.039
|
-0.004
|
0.045
|
K 46+942.367
|
1#墩边跨13#块
|
0.014
|
0.054
|
0.002
|
0.070
|
K 46+946.867
|
1#墩边跨12#块
|
0.014
|
0.070
|
0.002
|
0.086
|
K 46+951.367
|
1#墩边跨11#块
|
0.014
|
0.062
|
0.010
|
0.086
|
K 46+955.867
|
1#墩边跨10#块
|
0.014
|
0.053
|
0.006
|
0.073
|
K 46+960.367
|
1#墩边跨9#块
|
0.014
|
0.044
|
0.008
|
0.066
|
K 46+964.867
|
1#墩边跨8#块
|
0.014
|
0.035
|
0.011
|
0.060
|
K 46+968.367
|
1#墩边跨7#块
|
0.014
|
0.028
|
0.002
|
0.044
|
K 46+971.867
|
1#墩边跨6#块
|
0.014
|
0.022
|
0.006
|
0.042
|
K 46+975.367
|
1#墩边跨5#块
|
0.014
|
0.018
|
-0.001
|
0.031
|
K 46+978.867
|
1#墩边跨4#块
|
0.014
|
0.014
|
-0.016
|
0.012
|
K 46+982.367
|
1#墩边跨3#块
|
0.014
|
0.011
|
-0.011
|
0.014
|
K 46+985.867
|
1#墩边跨2#块
|
0.014
|
0.009
|
0.013
|
0.036
|
K 46+989.367
|
1#墩边跨1#块
|
0.020
|
0.010
|
0.013
|
0.043
|
K 46+992.867
|
1#墩边跨0#块
|
0.005
|
0.005
|
0.000
|
0.010
|
K 47+003.867
|
1#墩中跨0#块
|
0.005
|
0.005
|
0.000
|
0.010
|
K 47+007.367
|
1#墩中跨1#块
|
0.020
|
0.010
|
0.014
|
0.044
|
K 47+010.867
|
1#墩中跨2#块
|
0.014
|
0.016
|
0.012
|
0.042
|
K 47+014.367
|
1#墩中跨3#块
|
0.014
|
0.021
|
-0.003
|
0.032
|
K 47+017.867
|
1#墩中跨4#块
|
0.014
|
0.027
|
-0.016
|
0.025
|
K 47+021.367
|
1#墩中跨5#块
|
0.014
|
0.035
|
-0.028
|
0.021
|
K 47+024.867
|
1#墩中跨6#块
|
0.014
|
0.041
|
-0.012
|
0.043
|
K 47+028.367
|
1#墩中跨7#块
|
0.014
|
0.051
|
-0.019
|
0.046
|
K 47+031.867
|
1#墩中跨8#块
|
0.014
|
0.062
|
-0.020
|
0.056
|
K 47+036.367
|
1#墩中跨9#块
|
0.014
|
0.076
|
-0.012
|
0.078
|
K 47+040.867
|
1#墩中跨10#块
|
0.014
|
0.091
|
0.003
|
0.108
|
K 47+045.367
|
1#墩中跨11#块
|
0.014
|
0.106
|
-0.010
|
0.110
|
K 47+049.867
|
1#墩中跨12#块
|
0.014
|
0.121
|
-0.007
|
0.128
|
K 47+054.367
|
1#墩中跨13#块
|
0.014
|
0.136
|
-0.004
|
0.146
|
K 47+058.867
|
1#墩中跨14#块
|
0.010
|
0.148
|
-0.014
|
0.144
|
K 47+063.367
|
1#墩中跨15#块
|
0.010
|
0.158
|
-0.017
|
0.151
|
K 47+067.867
|
1#墩中跨16#块
|
0.010
|
0.166
|
0.003
|
0.179
|
K 47+072.367
|
1#墩中跨17#块
|
0.010
|
0.170
|
-0.004
|
0.176
|
K 47+074.367
|
2#墩中跨17#块
|
0.01
|
0.171
|
-0.01
|
0.171
|
K 47+078.867
|
2#墩中跨16#块
|
0.01
|
0.167
|
-0.004
|
0.173
|
K 47+083.367
|
2#墩中跨15#块
|
0.01
|
0.158
|
0.011
|
0.179
|
K 47+087.867
|
2#墩中跨14#块
|
0.01
|
0.148
|
0.018
|
0.176
|
K 47+092.367
|
2#墩中跨13#块
|
0.014
|
0.136
|
0.017
|
0.167
|
K 47+096.867
|
2#墩中跨12#块
|
0.014
|
0.122
|
-0.002
|
0.134
|
K 47+101.367
|
2#墩中跨11#块
|
0.014
|
0.105
|
0
|
0.119
|
K 47+105.867
|
2#墩中跨10#块
|
0.014
|
0.091
|
0.007
|
0.112
|
K 47+110.367
|
2#墩中跨9#块
|
0.014
|
0.076
|
0.016
|
0.106
|
K 47+114.867
|
2#墩中跨8#块
|
0.014
|
0.062
|
0.009
|
0.085
|
K 47+118.367
|
2#墩中跨7#块
|
0.014
|
0.052
|
0.002
|
0.068
|
K 47+121.867
|
2#墩中跨6#块
|
0.014
|
0.041
|
0.011
|
0.066
|
K 47+125.367
|
2#墩中跨5#块
|
0.014
|
0.034
|
0.02
|
0.068
|
K 47+128.867
|
2#墩中跨4#块
|
0.014
|
0.026
|
0.013
|
0.053
|
K 47+132.367
|
2#墩中跨3#块
|
0.014
|
0.021
|
0.016
|
0.051
|
K 47+135.867
|
2#墩中跨2#块
|
0.014
|
0.016
|
0.017
|
0.047
|
K 47+139.367
|
2#墩中跨1#块
|
0.025
|
0.01
|
0.008
|
0.043
|
K 47+142.867
|
2#墩中跨0#块
|
0.005
|
0.005
|
0.000
|
0.010
|
K 47+153.867
|
2#墩边跨0#块
|
0.005
|
0.005
|
0.000
|
0.010
|
K 47+157.367
|
2#墩边跨1#块
|
0.025
|
0.01
|
0.008
|
0.043
|
K 47+160.867
|
2#墩边跨2#块
|
0.014
|
0.009
|
0.037
|
0.06
|
K 47+164.367
|
2#墩边跨3#块
|
0.014
|
0.011
|
0.032
|
0.057
|
K 47+167.867
|
2#墩边跨4#块
|
0.014
|
0.015
|
0.005
|
0.034
|
K 47+171.367
|
2#墩边跨5#块
|
0.014
|
0.018
|
-0.006
|
0.026
|
K 47+174.867
|
2#墩边跨6#块
|
0.014
|
0.023
|
-0.012
|
0.025
|
K 47+178.367
|
2#墩边跨7#块
|
0.014
|
0.027
|
0.008
|
0.049
|
K 47+181.867
|
2#墩边跨8#块
|
0.014
|
0.034
|
0.002
|
0.05
|
K 47+186.367
|
2#墩边跨9#块
|
0.014
|
0.043
|
0.018
|
0.075
|
K 47+190.867
|
2#墩边跨10#块
|
0.014
|
0.052
|
0.021
|
0.087
|
K 47+195.367
|
2#墩边跨11#块
|
0.014
|
0.061
|
-0.003
|
0.072
|
K 47+199.867
|
2#墩边跨12#块
|
0.014
|
0.069
|
0.011
|
0.094
|
K 47+204.367
|
2#墩边跨13#块
|
0.014
|
0.054
|
0.02
|
0.088
|
K 47+208.867
|
2#墩边跨14#块
|
0.01
|
0.039
|
0.014
|
0.063
|
K 47+213.367
|
2#墩边跨15#块
|
0.01
|
0.024
|
0.018
|
0.052
|
K 47+217.867
|
2#墩边跨16#块
|
0.01
|
0.006
|
0.016
|
0.032
|
K 47+222.367
|
2#墩边跨17#块
|
0.01
|
0.001
|
0.008
|
0.019
|
表5右幅预拱度分析汇总表
桩号
|
块段
|
挂篮变形值
|
理论预拱度值
|
施工偏差调整值
|
总预拱度
|
K46+924.367
|
1#墩边跨17#块
|
0.010
|
0.001
|
0.017
|
0.028
|
K 46+928.867
|
1#墩边跨16#块
|
0.010
|
0.024
|
-0.012
|
0.022
|
K 46+933.367
|
1#墩边跨15#块
|
0.010
|
0.043
|
0.003
|
0.056
|
K 46+937.867
|
1#墩边跨14#块
|
0.010
|
0.061
|
-0.009
|
0.062
|
K 46+942.367
|
1#墩边跨13#块
|
0.014
|
0.054
|
0.003
|
0.071
|
K 46+946.867
|
1#墩边跨12#块
|
0.014
|
0.071
|
-0.006
|
0.079
|
K 46+951.367
|
1#墩边跨11#块
|
0.014
|
0.062
|
-0.024
|
0.052
|
K 46+955.867
|
1#墩边跨10#块
|
0.014
|
0.053
|
-0.020
|
0.047
|
K 46+960.367
|
1#墩边跨9#块
|
0.014
|
0.043
|
0.005
|
0.062
|
K 46+964.867
|
1#墩边跨8#块
|
0.014
|
0.035
|
0.000
|
0.049
|
K 46+968.367
|
1#墩边跨7#块
|
0.014
|
0.028
|
-0.005
|
0.037
|
K 46+971.867
|
1#墩边跨6#块
|
0.014
|
0.023
|
0.002
|
0.039
|
K 46+975.367
|
1#墩边跨5#块
|
0.014
|
0.017
|
0.004
|
0.035
|
K 46+978.867
|
1#墩边跨4#块
|
0.014
|
0.014
|
0.007
|
0.035
|
K 46+982.367
|
1#墩边跨3#块
|
0.014
|
0.011
|
0.005
|
0.030
|
K 46+985.867
|
1#墩边跨2#块
|
0.014
|
0.009
|
0.007
|
0.030
|
K 46+989.367
|
1#墩边跨1#块
|
0.024
|
0.010
|
0.000
|
0.034
|
K 46+992.867
|
1#墩边跨0#块
|
0.005
|
0.005
|
0.000
|
0.010
|
K 47+003.867
|
1#墩中跨0#块
|
0.005
|
0.005
|
0.000
|
0.010
|
K 47+007.367
|
1#墩中跨1#块
|
0.024
|
0.010
|
0.000
|
0.034
|
K 47+010.867
|
1#墩中跨2#块
|
0.014
|
0.016
|
0.000
|
0.030
|
K 47+014.367
|
1#墩中跨3#块
|
0.014
|
0.021
|
0.006
|
0.041
|
K 47+017.867
|
1#墩中跨4#块
|
0.014
|
0.027
|
0.010
|
0.051
|
K 47+021.367
|
1#墩中跨5#块
|
0.014
|
0.033
|
0.006
|
0.053
|
K 47+024.867
|
1#墩中跨6#块
|
0.014
|
0.042
|
-0.002
|
0.054
|
K 47+028.367
|
1#墩中跨7#块
|
0.014
|
0.051
|
-0.004
|
0.061
|
K 47+031.867
|
1#墩中跨8#块
|
0.014
|
0.061
|
-0.010
|
0.065
|
K 47+036.367
|
1#墩中跨9#块
|
0.014
|
0.076
|
-0.009
|
0.081
|
K 47+040.867
|
1#墩中跨10#块
|
0.014
|
0.091
|
0.008
|
0.113
|
K 47+045.367
|
1#墩中跨11#块
|
0.014
|
0.106
|
-0.010
|
0.110
|
K 47+049.867
|
1#墩中跨12#块
|
0.014
|
0.122
|
-0.006
|
0.130
|
K 47+054.367
|
1#墩中跨13#块
|
0.014
|
0.136
|
-0.004
|
0.146
|
K 47+058.867
|
1#墩中跨14#块
|
0.010
|
0.144
|
-0.016
|
0.138
|
K 47+063.367
|
1#墩中跨15#块
|
0.010
|
0.153
|
-0.010
|
0.153
|
K 47+067.867
|
1#墩中跨16#块
|
0.010
|
0.161
|
-0.015
|
0.156
|
K 47+072.367
|
1#墩中跨17#块
|
0.010
|
0.165
|
-0.018
|
0.157
|
K 47+074.367
|
2#墩中跨17#块
|
0.010
|
0.144
|
0.003
|
0.157
|
K 47+078.867
|
2#墩中跨16#块
|
0.010
|
0.164
|
0.000
|
0.174
|
K 47+083.367
|
2#墩中跨15#块
|
0.010
|
0.156
|
0.009
|
0.175
|
K 47+087.867
|
2#墩中跨14#块
|
0.010
|
0.147
|
0.015
|
0.172
|
K 47+092.367
|
2#墩中跨13#块
|
0.010
|
0.136
|
0.023
|
0.169
|
K 47+096.867
|
2#墩中跨12#块
|
0.014
|
0.122
|
0.015
|
0.151
|
K 47+101.367
|
2#墩中跨11#块
|
0.014
|
0.107
|
0.011
|
0.132
|
K 47+105.867
|
2#墩中跨10#块
|
0.014
|
0.090
|
0.005
|
0.109
|
K 47+110.367
|
2#墩中跨9#块
|
0.014
|
0.076
|
0.005
|
0.095
|
K 47+114.867
|
2#墩中跨8#块
|
0.014
|
0.061
|
0.012
|
0.087
|
K 47+118.367
|
2#墩中跨7#块
|
0.014
|
0.052
|
0.017
|
0.083
|
K 47+121.867
|
2#墩中跨6#块
|
0.014
|
0.042
|
0.010
|
0.066
|
K 47+125.367
|
2#墩中跨5#块
|
0.014
|
0.034
|
0.018
|
0.066
|
K 47+128.867
|
2#墩中跨4#块
|
0.014
|
0.027
|
0.009
|
0.050
|
K 47+132.367
|
2#墩中跨3#块
|
0.014
|
0.020
|
0.012
|
0.046
|
K 47+135.867
|
2#墩中跨2#块
|
0.014
|
0.016
|
0.014
|
0.044
|
K 47+139.367
|
2#墩中跨1#块
|
0.019
|
0.010
|
0.000
|
0.029
|
K 47+142.867
|
2#墩中跨0#块
|
0.005
|
0.005
|
0.000
|
0.010
|
K 47+153.867
|
2#墩边跨0#块
|
0.005
|
0.005
|
0.000
|
0.010
|
K 47+157.367
|
2#墩边跨1#块
|
0.033
|
0.010
|
0.000
|
0.043
|
K 47+160.867
|
2#墩边跨2#块
|
0.014
|
0.009
|
0.007
|
0.030
|
K 47+164.367
|
2#墩边跨3#块
|
0.014
|
0.011
|
0.005
|
0.030
|
K 47+167.867
|
2#墩边跨4#块
|
0.014
|
0.014
|
0.011
|
0.039
|
K 47+171.367
|
2#墩边跨5#块
|
0.014
|
0.015
|
0.011
|
0.043
|
K 47+174.867
|
2#墩边跨6#块
|
0.014
|
0.022
|
-0.004
|
0.032
|
K 47+178.367
|
2#墩边跨7#块
|
0.014
|
0.028
|
0.008
|
0.050
|
K 47+181.867
|
2#墩边跨8#块
|
0.014
|
0.034
|
0.007
|
0.055
|
K 47+186.367
|
2#墩边跨9#块
|
0.014
|
0.043
|
0.004
|
0.061
|
K 47+190.867
|
2#墩边跨10#块
|
0.014
|
0.051
|
-0.001
|
0.064
|
K 47+195.367
|
2#墩边跨11#块
|
0.014
|
0.061
|
0.000
|
0.075
|
K 47+199.867
|
2#墩边跨12#块
|
0.014
|
0.070
|
0.015
|
0.099
|
K 47+204.367
|
2#墩边跨13#块
|
0.010
|
0.039
|
0.020
|
0.069
|
K 47+208.867
|
2#墩边跨14#块
|
0.010
|
0.027
|
0.026
|
0.063
|
K 47+213.367
|
2#墩边跨15#块
|
0.010
|
0.015
|
0.008
|
0.033
|
K 47+217.867
|
2#墩边跨16#块
|
0.010
|
0.010
|
-0.002
|
0.018
|
K 47+222.367
|
2#墩边跨17#块
|
0.010
|
0.001
|
0.013
|
0.024
|
4.观测结果
观测结果的正确性是完成施工控制目标的先决条件。对于每一施工阶段的挠度和标高的测量结果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观测结果,各个施工阶段的挠度和标高均控制在规范容许误差范围之内。各个阶段结果在此忽略。
(四)轴线线形监测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主梁在主梁每一节段的施工过程中,对箱梁顶面轴线线形进行观测,并且在挂篮就位立模、混凝土浇筑前、混凝土浇筑完毕和预应力张拉后都需观测主梁挠度变化,为控制分析提供实测数据。
(五)墩顶变位及墩身垂直度测量
利用大桥两岸大地控制网点,使用后方交汇法,用全站仪测出墩顶测点的三维坐标。将墩顶标高值作为箱梁高程的水准基点,每一墩顶布置一个水平基准点和一个轴线基准点(做好明显的红色标识,施工单位做好严格保护措施),监理单位、监控单位和施工单位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联测。以首次获得的墩顶标高值作为初始值,每一工况下的测试值与初始值之差即为该工况下的墩顶变位。
1.测点布置:主墩横隔墙顶面,桥面中心线、左右侧游腹板各设一个测点,测点位置选在墩顶、底便于观测的可靠位置处。
2.测试方法:用全站仪测量。
(六)温度监测
温度是影响主梁挠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施工控制中温度监测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日温变化比较复杂,尤其是日照作用,会引起主梁顶底板温度差,使主梁产生挠曲,同时,也会引起墩身偏移。选择早晨太阳出来前对挠度进行观测,可以有效地消除日照温差的影响。对主梁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获得与应力及位移相对应的大气温度以及主梁箱体温度,其目的是消除温度对测点应力的影响,为控制分析服务。
1.测试方法:在混凝土中预埋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以测量其内部的温度。
2.测点布置:主梁温度测点与应力传感器同点布置。
3.测试时间:温度测试与应力测试同步进行。
(七)桥墩沉降测量
1.测点布置:主墩承台四个角点各设置一个沉降观测点,测点位置选在承台便于观测的可靠位置处。
2.测试方法:用精密水准仪测量测点标高。
四、施工控制的组织管理系统
(一)监控组织机构
大桥施工监控组,由项目负责人总体负责整个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整体技术,组成人员由经验丰富的结构分析和现场测试技术人员参加,并聘请资深桥梁技术顾问为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强有力的后盾。
1.监控组织机构人员组成及分工
施工监控是一项具有较大难度施工技术问题,它涉及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为做好本项工作,在组织形式上分两个层次开展施工监控工作,即设立施工监控领导小组与施工监控工作小组。施工监控领导小组由业主、监理、施工、监控单位组成,负责协调工作及决策,由业主单位任组长,监理单位任副组长,其他单位为成员。施工监控工作小组由监控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人员组成,具体工作由施工监控工作小组实施。组织机构人员安排如下:
(1)施工控制领导小组:
组长:业主
副组长:监理、监控、设计和施工方面负责人
成员:业主、监理、监控、设计和施工等方面负责人
(2)施工控制工作小组
组长:监控单位负责人
副组长:业主、监理、监控、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现场负责人
成员:全体监控人员、现场监理和施工相关人员
2.各单位职责及分工
(1)业主单位
加强现场管理,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工作,及时召集主梁施工监控会议。
(2)设计单位
①提供结构计算数据文件、图纸、结构最终内力状态和线形。
②讨论决定重大设计参数、负责变更设计后各种验算。
(3)施工单位
①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安排,如有变更原定施工方案应及早提出。
②独立的测量放样、挂篮挠度计算与试验。
③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
④桥面施工荷载调查与控制。
⑤负责测试元件的现场保护,并为监控单位提供现场测试的便利条件。
⑥主梁、主墩及所有结构的位移测试,测试结果在每一梁段完成后及时汇交监控工作小组。
(4)监理单位
①及时汇总核查各方监测结果,组织每一节段的工作会议,签发由监控单位提出的监控指令。
②监测主梁标高和墩顶偏位及桥墩垂直度的测量。
③提供关键部位断面尺寸测量结果。
④每一梁段完成后将有关监测结果及时汇总给监控工作小组。
(5)监控单位
①拟定实施性监控方案。
②独立进行施工过程结构应力、应变和温度以及主梁标高、主梁轴线。并与设计单位相互核对,最终确定。
③识别设计参数误差,并进行有效预测。
④优化调整分析。
⑤预告下阶段挂篮立模标高。
⑥生重大修改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会同设计单位提出调整方案。
⑦桥竣工后两个月内提交监控与监测文件和成果报告(含大桥成桥线型、标高及预埋永久观测点的位置及大桥成桥状态跨中预抛高值的确定)。
3.监控机构协作体系流程图
图11监控协作体系
4.监控工作程序
所有监控文件采用固定格式,统一制表、统一编号、统一档案管理,并由相关单位签收。由监控领导小组从总体上指挥监控工作的进行,具体实施由监控工作小组完成。对1/8L、1/4L、3/8L左右块件、合龙段等断面监控指令表,设计单位应进行复核并签认,其他断面监控指令表交由设计单位备案,设计单位若有异议应在24小时内口头通知监控单位,并在48小时内提出书面意见;一个阶段施工完成后,监理将各方相关数据汇总至监控工作小组进行简要小结,进而进入下一阶段的施工工作程序。
(二)现场监控工作流程
图12 施工监控工作流程
五、结论和建议
从施工监控的结果来看,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桥边、中跨合龙时两悬臂端部的高差均在容许范围内(高差均小于1.5cm),而成桥线形也在设计允许误差范围内(误差均值极小),线形良好,达到了施工监控的预期目标。
(二)实测应变值扣除收缩徐变的影响,应力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实测应力值在规范限值范围内,使得施工安全得到了保障。
(三)根据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结构与施工特点,建立了适合连续刚构桥体系的数学和物理模型,使计算机技术与施工控制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了土槽湾大桥施工控制的目的。
(四)由于建立了由业主牵头,设计、施工、监理、监控等单位分工、通力协作的协调机制,施工监测和控制才得以圆满完成。说明强有力的施工监控组织管理系统是最终实现施工监控目标的重要保证。
通过大桥工程实践,证明了本次监控是成功的,监控的理论与方法及其组织管理系统是正确的,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案例
教学指导手册
教学目的与用途:
1.本案例适用于全日制土木水利工程类硕士专业结构工程方向研究生的方向选修课程《桥梁设计理论》。桥梁工程中,大跨连续刚构桥是最为常见的桥梁类型之一,而其施工方法基本为悬臂浇筑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监控工作牵扯到桥梁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通过此教学案例,使研究生掌握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悬臂浇筑施工监控的目的与内容、施工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施工控制的计算方法、施工控制计算模型、施工控制中的误差分析与调整)、施工监测与试验、施工控制的组织管理系统,进一步充分了解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悬臂浇筑建造技术。此外,此教学案例也可用于道路与桥梁工程相关本科专业的教学。
3.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对施工监控主要内容、目的、流程等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其它类似案例的实践,进而熟悉掌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悬臂浇筑施工监控过程,为学生今后进行科研、工程建造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教学内容:
1.涉及知识点
(1)施工监测的目的与内容、步骤流程;
(2)施工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施工控制计算的一般原则、施工控制的计算方法、施工控制计算模型、施工控制中的误差分析与调整;
(3)施工监测与试验:施工挂篮静力荷载试验、应力观测、挠度观测、轴线线形监测、墩顶变位及墩身垂直度测量、温度监测、桥墩沉降测量;
(4)施工控制的组织管理系统:监控组织机构、监控工作流程。
2.理论依据及分析思路
(1)理论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影响桥梁结构的因素也在不断的变化,例如大体积混凝土的徐变收缩、预应力损失等,各种因素均可能造成桥面的下挠、箱梁混凝土局部开裂等损伤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开展预防性控制就具有安全预警、施工指导及优化施工组织方案等作用,开展桥梁施工监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也是我国桥梁建造过程中规定的程序。主要涉及到的现实依据有:
①设计文件(如地质水文及气象资料);
②相关建设规范(如公路桥涵施工规范);
(2)分析思路
本案例特点明显,主要体现在:本桥是三跨一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中的变形控制难度大;其次,桥梁悬臂施工中的平衡控制至关重要;第三,合龙顺序、温度等的控制对本桥受力状态影响极大,应特别考虑。施工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内力状态的改变。如何通过施工时的标高调整来获得预先设计的应力状态和几何线形,是连续刚构桥施工中非常关键的问题。施工控制是一个预告→施工→量测→识别→修正→预告的循环过程。
本案例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大跨经连续刚构桥悬臂浇筑施工控制工作的流程来进行分析与讲解的。
启发思考题:
1.建立以业主为首的协调机制:通过土槽湾大桥的施工监测与控制,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只有在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监控等单位通过相关会议明确职责、并建立以业主为首的协调机制、各方通力合作的运转体制下,施工监测和控制才能圆满实施。在土槽湾大桥的施工监控工作中,由业主牵头,开会明确各方责任,协调各方工作,注意分工合作,一开始就建立起符合实际的运行机制,以保证监控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作为实施监控的一方,应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对大桥的线型和相关要求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主动配合监理和设计单位,指导并协商施工单位,发挥高等学校、科研单位自身在有限元分析和桥梁科研方面的优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确保监控质量为第一要务。
2.监控单位要主动对下挠和裂缝问题出谋划策:监控单位对于连续刚构桥的优缺点要有深刻的认识,对于克服其易于开裂和将来下挠较为严重的两项缺点要有充分的准备,并且要有主人翁的态度。混凝土的徐变收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然规范对其引起的变形计算作了规定,但从许多连续刚构桥运行几年后下挠明显的实际情况来看,现行规范可能对该类桥梁的收缩徐变估计不足,我们除在施工监控中贯彻“宁高勿低”的原则以消除施工误差外,就是严格保证设计院考虑的成桥预拱度科学、合理的附加于成桥后的桥面线形上。
当然,在实施措施之前,应该得到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认同和支持,并应最后确认。设计院设置成桥预拱度后,竣工后的桥面开始时在两中跨跨中成上拱线形,但应认识到,在长期荷载作用后一定是愈来愈变得平顺,为了将来的平顺和安全,临时的“上拱”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唯一的问题是需要各方形成共识,否则,在大桥验收时这一点可能会成为问题。
3.施工监控愈来愈成为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且监控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设计和施工的技术水平,也和监控单位技术负责人及现场监控人员的素质关系极大,要求现场监控人员不仅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工作中既要讲团结协作,更要讲原则,要明白在工程质量问题上,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监控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无小事。
建议课堂计划:时间安排:根据教学需要,整个案例课的课堂时间控制在6学时,以便比较充分地了解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下是根据课程时间进度安排的课堂学习计划。
课前计划:发放案例材料,提出课后思考题,请学生在课前完成阅读和初步思考。
课中计划:课堂前言,明确该案例主题(20分钟);案例讲述,案例总体介绍,引导学生分析和认真学习该案例的理论知识点,并提出思考题(120分钟);分组讨论(20分钟);小组发言(20分钟一个小组,4组);案例总结:包括案例中的关键知识点,以及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0分钟)。
课后计划:通过案例分析和总结,使学生掌握施工监控相关知识,然后布置相关作业,以论文或者报告形式写出案例分析,并对难点和易错点可以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向中富. 桥梁施工控制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范立础. 桥梁工程(上、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3.徐君兰. 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4.王照林.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1.
5.王文涛. 刚构—连续组合桥梁,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6.邓聚龙. 灰色控制系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5.
7.刘震霖、徐兴玉等. 预应力T型刚构式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2.
8.雷俊卿. 桥梁悬臂施工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9.程翔云. 悬臂施工中的预拱度设置,公路,1995 (7).
10.范立础.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1.杜国华. 桥梁结构分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12.李国豪. 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13.汪哲荪. 刚构-连续箱梁桥悬浇法施工挠度控制,华东公路,1998(3).
14.陈海学等.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悬灌法施工的线形控制,桥梁建设,1998(2).
15.葛耀君. 分段施工桥梁分析与控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